冷宫的消息传开时,碎玉轩的檐角铜铃正被风撞得叮当作响。甄嬛站在窗前,手里捏着一卷账册,目光落在远处那片泛黄的银杏林上,久久未曾移开。
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站在她身后,首到她轻轻将账册放下,转过身来,声音微哑:“流朱,你说,我们是不是太狠了?”
我摇头:“不是您狠,是她走得太远。”
甄嬛苦笑了一下,没有再言语。
安陵容死了,可后宫的风波并未因此平息。反而在短短几日内,一股暗流悄然涌动。起初只是些细碎的耳语,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关于甄嬛的流言——
“舒贵人之死另有隐情。”
“甄娘娘与果郡王旧情未了。”
“安答应不过是替罪羊,真正幕后之人还未浮出水面。”
这些话像毒蛇一样游走在各宫之间,有人信,有人疑,更多的人则是半信半疑,议论纷纷。
甄嬛听闻后,并未立即发作,只是一夜未眠,天未亮便唤我过去。
“流朱,”她坐在案前,烛火映得她的脸有些苍白,“你去查,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我点头:“是。”
清晨的碎玉轩外,己有宫女低声私语。我走过她们身边时,她们迅速噤声低头行礼,但那份异样的眼神,己足够让我明白事态严重。
我先去找了崔槿汐。
她在东厢房整理新进的香料,见我进来,微微蹙眉:“你也察觉到了吧?”
我点头,在她对面坐下:“流言不止一处,像是有组织地散播出去的。我想知道,最初是从哪里开始的。”
崔槿汐沉吟片刻,低声道:“昨儿个我在御膳房听见几个小宫女闲聊,说舒贵人的点心原本是要送去碎玉轩的,后来才换了地方。”
我心头一紧:“这话说得蹊跷,分明是在暗示娘娘……”
崔槿汐轻轻叹气:“如今人心浮动,若不尽快澄清,怕是连沈妃那边都会动摇。”
我站起身,语气坚定:“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些人坐大。”
回到碎玉轩时,甄嬛正在梳妆,听见我脚步声,回头看了我一眼。
“查到什么了吗?”
“源头尚未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流言并非自发,而是有人刻意引导。”
甄嬛放下梳子,神色平静:“那就请几位嫔妃过来一趟吧。”
于是当日下午,碎玉轩设宴,邀请各宫主位前来叙话。
席间气氛微妙,有人试探,有人沉默,也有人借机打探消息。甄嬛不动声色地应对,而我则留意着每个人的反应。
终于,在一位答应无意间提到“舒贵人临终前曾喊过一句‘冤枉’”时,我捕捉到了一个细节——那位答应的眼神中,藏着一丝不安。
宴会结束后,我立刻命人查这位答应近几日的出入记录,果然发现她曾在三日前深夜去过永巷,而那里,正是皇后余党被囚禁的地方。
我立即将此事告知甄嬛,她听完后沉默片刻,道:“看来,是有人想借死人翻盘。”
我问:“娘娘打算如何应对?”
甄嬛看着窗外渐起的暮色,缓缓开口:“既然他们要闹,那就让他们看清楚真相。”
接下来的几日,我与崔槿汐、小允子等人分头行动,从各个宫里收集证据,梳理流言传播路径。每一条线索都被仔细比对,最终拼凑出了一张清晰的网——
流言最早出现在延禧宫,由一名姓许的常在口中传出,而后经由几位低位嫔妃扩散开来。而这位许常在,竟与皇后昔日的心腹嬷嬷有过私下往来。
掌握了这些信息后,甄嬛决定亲自出面。
她在正殿召集众妃嫔,当众宣读了调查所得的证词,包括那位许常在与嬷嬷的密谈内容,以及她如何将伪造的“证物”送入其他宫中。
“你们说我与果郡王旧情未断,”甄嬛站在殿中,声音清亮,“可你们可曾想过,为何偏偏是在安陵容死后,这些话才被传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舒贵人之死,自有律法裁定。安陵容所作所为,也己昭告六宫。如今有人妄图借死人搅乱局势,意图何在,各位心中都该明白。”
她说完,环视全场,目光如炬。
许常在脸色惨白,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臣妾糊涂,被人利用……求娘娘恕罪!”
甄嬛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我:“你怎么看?”
我上前一步,声音平稳:“流言虽起于一人,却蔓延至六宫。若不严惩,恐再生事端。”
甄嬛点点头,随即下令:“许常在贬为宫女,罚入浣衣局;其余知情不报者,一律罚俸三月。”
命令一出,殿内鸦雀无声。
这场风波至此看似平息,但我心里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夜里,甄嬛独自坐在灯下,手中拿着一封密信。我站在门口,听见她轻声说:“流朱,你觉得,这件事真的就这么结束了么?”
我没有回答,只走到她身旁,接过那封信。
信纸上的字迹潦草,写的是——“皇后旧部尚存三人,藏于西六宫。”
我抬起头,与甄嬛对视。
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看来,有人还不甘心。”
我低声问:“娘娘的意思是?”
她轻轻吹熄蜡烛,屋内陷入黑暗:“静观其变,再伺机而动。”
外面风声骤起,吹得帘幕翻飞。远处传来一声轻微的脚步声,仿佛有人在廊下驻足,又悄然离去。
我握紧袖中的匕首,心中警铃大作。
这一夜,注定无眠。
(http://www.aixiasw.com/book/ddahhe-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