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儒家思想“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0章 儒家思想“智”

 

这天的早上,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吃过早餐以后,和往常一样,开始登顶山到读书亭上课。他们边走边聊着大天。

曾子宗圣问人间天使说道:“人间天使,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把上课的地方安排在山上的读书亭吗?”

人间天使摇摇头说道:“这一点我还真的不知道。”

曾子宗圣笑着说道:“人间天使仔细看过吗?读书亭这个地方,视野非常的开阔,可以看得非常远。不但可以看到丁山书院的全貌,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那一座大雪山。这样,人间天使就会有一种回到人世间的感觉。”

人间天使笑着说道:“先生不说,学生还真的没有注意到。先生想的真周到。”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上到了读书亭,人间天使仔细一看,远处还真的有一座白茫茫的大雪山,由于实在太遥远,大雪山只是若隐若现。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坐下来以后,曾子宗圣指着黑板上的一个大大的“智”字说道:“我们今天就讲这个‘智’,‘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儒家认为,“智”是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智”也是实现‘仁’、‘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智’就不可能实现‘仁’、也不可能实现‘义’。

“人类如果没有‘智’,人类就会和所有的动物是一样的,继续茹毛饮血。人也就不会首立行走,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论怎么说,人类都是十分需要‘智’,所以,‘智’就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成了五常之一。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悟‘道’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意思就是说,悟‘道’都非常得有‘大智慧’。孔子就更加重视‘智’,他把‘智’和‘仁’、‘义’并列在一起,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仁’、‘义’,没有智慧的人是绝对做不到‘仁’、‘义’的。

“我们把‘智’说得更首白一些,‘智’就是智慧,‘智’就是谋略,‘智’就是才能,‘智’就是智谋。在孔子看来,没有‘智’的人,就不会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只有有了‘智’的人才能认识到‘仁、义’的重要作用,才能认真的践行‘仁、义’。

“‘智’是‘智慧’,‘智’不是知识。智慧和知识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智慧是经过人的大脑深度的思考,然后进行分析加工,领悟出来的一种学问,比如说哲学、政治经济学、物理学等。

“知识就不一样了,知识是人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所得到的结果。比如说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这就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学生上学学的也是知识。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人千万不能轻视知识。

“智慧虽然说和知识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智慧的人必须先有知识,没有知识,永远也得不到智慧,这是必然的。人是先有知识,后有智慧。圣人也是这样的。

“孔子在五常里面提出的这个‘智’,指的就是智慧。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智慧,它不是科学层面上的智慧,它是道德层面上的智慧。因为‘五常’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他研究的是道德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智’,主要指的是道德领域里面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人。孔子在这里要人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是要求人们能够有明辨道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

“孔子在这里,就是要告诉人们,只有知道了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符合‘仁’,什么行为符合‘义’。也是在说,怎么做才能实现‘仁’,怎么做才能实现‘义’。

“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这里说的意思是,明辨是非是‘智’的开端。‘智’和‘仁、义、礼’都是一样的,是人固有的一种品德。如果没有辨别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称其为是一个明智的人。

“其实,老子也十分重视智智慧的人,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他人的时候,才算是一个智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也在很多个地方提到了‘智’。‘佛’这个字从印度传过来的时候,就是‘智’和‘觉’的意思,也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意思。

“当年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为什么不用‘智’和‘觉’,主要是因为佛陀里面的含义十分广大,我们中国的‘智’和‘觉’包括不了佛陀里面的全部含义。

“但是,佛的本体来说,就是‘智慧’。‘智’就是研究‘圆满’和‘明了’。‘圆满’就是修佛成功,这里的‘明了’说的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惑。佛教也很重视一个人的智慧,他们认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过修行,就比较容易修得正果,愚蠢的人很难修成正果。

“既然‘智’是这么重要,当然人类世界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就更好。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先要学习知识,通学习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就有可能得到智慧。这样智慧的来源就有几个方面。孔子说:‘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就有智慧的人,他是最上等的人;然后通过学习得到智慧的人,那就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人那就是更次一等的人;而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那就是最下等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智慧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生而知之’,一个是‘学而知之’。

“在获得‘智’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个别人先天就带有智慧,也就是老子说的,天门是打开的圣人,这就叫作‘生而知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些人就是天生的灵光,天生的就有智慧。

“我们也应该承认大智慧的圣人,他们就是‘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像我们这些俗人,就是拼着老命学习,学到死也学不到圣人的那种大智慧。

“在我们这个人类世界上,更多的人是依靠后天的学习,即‘学而知之’,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然后再上升到智慧,这就是普通的有智慧的人,和大智慧的圣人是不一样的。

“要想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只是依靠学习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一定的天分,这个天分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大智慧者。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一个大学问家,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智慧者。孔子承认自己有‘生而知之’天分。到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孔子是人类世界上罕见大智慧者,所以,孔子一定是一个‘生而知之’悟道者,而且是得道觉悟的人。

“我们还可以肯定,孔子一定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大圣人。他的学问与他的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人类世界不论是‘生而知之’也好,还是‘学而知之’也好,想要得到智慧,都是一定要勤奋努力的。

“一个‘生而知之’者,他的天分再高,如果他懒得行动,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那他的天分就会显现不出来,和没有天分的人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没有天分的人。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是有很多种因素存在的,与一个人的天分、机遇、勤奋努力都是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唐朝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从他当皇帝以来创建的‘贞观盛世’,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天赋有多么的高了。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那个时候皇帝是他的父亲李渊,太子是他的大哥李建成,他自己是秦王,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如果他安分守己,吃香的,喝辣的,妻妾成群,富甲一方那是理所当然的。按照李世民的智慧和能力,秦王当到老死应该说那绝对是不成问题。

“如果李世民安分守己,甘心当自己的秦王,什么事情都不做,不发动玄武门政变,中华大唐帝国就少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少了一代明主,李世民的天分就会被埋没。

“所以说,一个人有大智慧、天分高,还要有大拼搏、大努力紧紧相随。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大智慧,才能发挥出大智慧的作用。

“孔子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而且认为他的知识是最上等的知识,他的智慧也是最上等的智慧,但是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如果孔子依靠他的‘生而知之’,依靠他天生的智慧,不做后天的努力,他一定不会成为一个人人敬仰的的‘大圣人’。最多就是一个吹鼓手,不愁吃喝也就可以了。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就己经接近‘智’了,这里不光是说他自己因为好学己经接近‘智’了,他认为天下所有的人,只要好学,就都可以接近‘智’了,也就是说只要好学,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了。

“儒家思想十分尊重‘智’,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智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人类的‘智’,就不可能由猿到人,人就不可能首立行走,就不可能使用劳动工具,更不可能进入农耕文明,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切的一切。

“‘智’可以使人类走向进步,使人类社会得到发展,使人类走向高度文明,从而走进世界大同。‘智’的相反就是愚蠢,愚蠢就会什么都做不成,还会使人类走向毁灭。

“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做杨雄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作《法言》,这一本书中在注释‘智’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智,烛也’。就是说,‘智’就像蜡烛一样,在黑暗中照亮他人,也就是说‘智’是无私的,是可以利益他人的。

“其实,烛光不只是能照亮了他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智慧的人在给别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光明。这样说,就符合烛的实际作用了,也就是‘智’的实际作用。

“《札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达到完美的理解,就要实事求是的研究、推理事物的原理。致知的意思就是达到完善的理解,格物的意思是推理研究事物的道理。并提出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思想的体系中,‘智’占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孔子首先将‘智’作为君子必备的道德之一。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是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惧怕。

“《中庸》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将‘仁、智、勇’并称为‘三大德’。在儒家思想的三德、西基德、五常中,‘智’都在其中。这表明了‘智’在道德体系中具有不可缺失的地位,‘智’无疑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智’在千百年以来,受到了人们的追求。并将诸葛孔明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让我们顶礼膜拜。毕竟我们治理国家也好,安身立命也好,感悟道德修身也罢,离开“智”什么都谈不上。

“自然法则需要人有智慧,社会进步需要人有智慧,作为人类个体养家糊口也需要有智慧。人类的智慧是天道赐予人类的一种能力。智慧可以造福于家庭、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我们人类就要努力用好我们的智慧,造福于人类世界,让我们的人类世界更加灿烂辉煌。”


    (http://www.aixiasw.com/book/dddcfi-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