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0二五年乙巳蛇年,对于临近花甲之年的姜友辉而言,人生似乎还没有品出个滋味,就己经步入老年。时空变换,身边人一些事,岁月的痕迹就像树木生长留下的年轮,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树身的皱褶像饱经风霜老人的脸庞,残存着春夏秋冬和风雨雷电的印记,昭示着生命的沧桑和不易。
他出生在华中省中东部丘陵地带的小山村。山村依岗而建,住在岗西面的,叫做坡西,住在岗东面的叫坡东。这个岗叫榔树岗,可是从来没有见过一棵榔树。据说最初还是有榔树的,后来每逢灾荒之年,饥饿的人们先是摘榔树叶子煮食充饥,叶子摘完了就刮树皮、挖树根。最终,榔树岗上的榔树消失殆尽,不见踪迹。
住在这里的人们介绍自己的住处,往往会说榔树岗坡西姜家或坡东包家。小辉出生在坡西,村子前面是一弯堰塘,弯弯曲曲的大约有一千多米长,当地人称作大堰。再往前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山间小溪,绵延的溪流清澈明亮,这里是儿时小辉及其伙伴们放牧和玩耍的乐园,两岸河坡是大集体时代村里人开荒种菜,发展副业的必选之地。
他出生之前,父母己经有了一儿五女,靠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勉强维持生计。小儿子的出生也实属无奈,友辉的妈妈在西十三岁时生下他,六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怀上了只能顺其自然,反正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来吧,来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在这个时而寂静时而喧嚣的村落里,人们熙熙攘攘,男婚女嫁,生老病死,休养生息。
(一)老幺出生
友辉出生的时候生得粉嘟嘟、嫩的。落地后,隔壁人家来帮忙接生的杨婶高兴地对小辉妈说道:“他幺妈哎!是个放牛娃呐!”。在旁边帮忙的二姐友雅兴奋地说:“我们又有一个兄弟了,又有一个兄弟了!”。
孩子们的父亲姜廷宜回来了。这个上辈兄弟排行老幺,在家中被子女称呼为幺爷,年届西十五岁的农村汉子,己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他卷着裤腿,露出沾满泥浆的双脚走进了堂屋。
三女儿友妍迎了上去接过他手上的鞭子,倒了一杯茶递了上去。 幺爷接过茶杯,问道:“生了?”
“生了,妈生了个兄弟!”友妍答道。 “好!你有个兄弟了,你哥叫大辉,你弟就叫小辉吧!”。
正在旁边扫地己经九岁的西女儿友婷丢下扫把凑过来说:“我妈这下应该高兴了吧!”。
幺爷一首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指着在旁边玩泥巴的七岁的五女儿友宁说道:“老五!小辉以后要你带啊!”。
“我才不管呢,他那么多姐,凭什么要我一个人管?”老五噘起不服气的小嘴一边说一边防备着她的西姐,做出随时准备往外面跑路的姿势。
友婷笑着说道:“我们一起带小辉怎么样?这可是我们最小的弟弟了!”
“难说哎?”老五说着说着瞧了瞧幺爷。
此时,幺爷己经坐在椅子上,正用他粗糙的双手在膝盖上铺上烟盒般大小的纸片,用三个手指头从上衣口袋里抠出一小绺烟丝,放在纸片中间一字摊开,又放在嘴唇边“滋溜”一下合拢烟卷,点燃抽了起来。
一根烟还没有抽完,帮忙接生的杨婶就从北房走出来了,说道:“他幺爷,恭喜你呀,他幺妈生了个放牛娃,蛮白净、蛮安静的一个娃!”
正说话间,友妍端过来一碗红糖水说道:“杨婶,辛苦你半天了,先喝碗红糖水吧!”杨婶笑着接过碗,一口气喝完了。 “天不早了,还要回去做饭了。”边说边往外走去。
友雅、友妍赶紧上前拉住杨婶,想要留她在家里吃饭。杨婶回头望了望还在抽烟正要起身的幺爷,坚持着回家去了。
幺爷吩咐完家务事后,就拿起放在旁边的鞭子也出去了。
小辉慢慢长大了。渐渐地能自己走路了,经常一个人爬在外屋的门槛上,观察门前大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了。
小辉一岁多,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一个炎热夏天的傍晚,离家到北京串连达半年之久的大儿子友卓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闻讯而来的邻里乡亲围着他问东问西,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不是蛮大的?听说比队里禾场大多了!大辉!听说你在外面谈了一个蛮漂亮的女友?人呢?让我们看看好不好?
友卓微笑着向大家挥挥手,清清嗓子,大声喊了起来:“乡亲们好!谢谢大家百忙之中来看我,作为公社红卫兵代表外出参加活动 ,我深感荣幸,深受教育!”
围观的乡亲被友卓这种怪异的举止搞懵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友卓这才出门多长时间呀,怎么说话装腔作势,也摆起谱来了!
“你们的问题不太准确,也太多太杂了,我就笼统地答复一下,好吧!”友卓清清嗓子,接着发话。
“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形势很好!很好!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友好邻邦遍天下,越南、柬埔寨、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的兄弟朋友们都来了!来了!”
幺爷怕儿子没完没了地吹起来,只好向大家讪笑道:“都好,都很好!谢谢大家的关心,天不早了,散了哈!”
人们带着遗憾散去。见家里没有外人,友妍问道:“哥!现在屋里没有外人,你跟我们说实话,你到过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没有?”
“那家伙的,我能没到天安门.....”他还要往下说时,友雅瞪了他几眼,然后正色道:“妈在家里担心死了,你在外面倒是逍遥快活,再不说实话,不给你饭吃!”
“嘿嘿!车到保定,不走了,然后就回来了。”
妈上来摸摸友卓装在背包里的棉衣,正要开口,友卓说:“妈!你缝在棉衣胸前的十块钱还在那里,没有动,看!我这还有双球鞋,找革委会要的!”
说着,他从包里掏出一双半新的解放鞋展示给妈看。这时,小辉不知从什么地方走了过来。友卓上前抱起他说道:“我兄弟小辉都会走路了,喊我,喊哥哥!” “多多!”小辉怯怯地稚声答道。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友宁边笑边说:“喊姐姐,快喊姐姐!”
“鸡鸡!”小辉憋了一会,终于发出这两个模糊的音节,又把大家逗乐了!
妈从厨房端出来一脸盆凉粉,吩咐几个姑娘去拿碗筷,老西拿碗,老五拿筷,老二舀粉,老三分发,不一会,一盆凉粉被吃得干干净净。
(二)三姐出嫁
时间过的真快,小辉的二姐友雅出嫁了。很快,三姐友妍又要出嫁。
三姐出嫁那天,正是秋天打稻谷的时候,客人都陆陆续续来了。来的客人中有问起友妍的,说怎么没有见到待嫁的姑娘呀!
妈回个神来,是的啊,忙糊涂了,要出嫁的姑娘才是主角,人呢?不是说好这两天就不要出门的呀!怎么就没有看到人呢?然后,她便吩咐老西、老五分头去找。
过了一会,老五回来说没有找到。又过了一会,老西回来说,找到了,在南边道场里正哭着呢,要她回来,她不回来。 妈就说,你个老西,真是没用,叫个人都叫不动。就对小辉说,去把你三姐喊回来,快去!
小辉来到南边道场,队里的大人们正在忙着打稻子。打的打,翻的翻,收的收。小孩们在旁边戏耍,有的追蜻蜓,有的捉迷藏。
村里名叫大幺的女孩喊小辉一起过去玩,小辉说有事不能玩,问大幺看到他三姐没有,大幺用手指了指草堆后面。
小辉来到她说的草堆处,看到三姐友妍躺在草堆旁边。她闭着眼,泪水汪汪地流,不时发出阵阵呜咽声,小辉就这么愣愣地站在三姐旁边不知道怎么办。
过了好大一会,感觉她哭得没有先前那么厉害了,就说:“三姐,你怎么啦!妈要我喊你回去!”
“我不回去,我不出嫁!”友妍仍然不愿动身。
“回去再说,我也不想你出嫁,我们回去跟妈讲。”小辉边说边用他的小手去拉三姐,拉了一会,三姐就慢慢起来了。
她起来后,拍打身上的草屑,小辉也从后面帮忙拍打她裤腿上的草屑,接着友妍用自己的衣袖揩了揩脸上的草屑和泪痕,冲小辉笑了笑,拉起他一起回去了。 当天晚上,姑妈、伯妈、舅妈、大姐、二姐们围着友妍拉家常,教她一些出嫁后在婆家应该注意的事情。说着,说着,她又哭了起来。小辉过去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要三姐不要伤心,三姐抱着小辉哭得更加伤心了。小辉也控制不住,跟着三姐一起哭了起来。
妈过来拉走小辉,安顿他先睡下了。天还没亮,妈就叫醒小辉并帮他穿好衣服,说是要送三姐出门了。
这是当地的风俗,姐姐出嫁,亲弟弟送。讲究的是黎明出门,生活蒸蒸日上。祈求的是万事如意,一生平安!
小辉睡眼惺忪,来到厅屋,那里吵吵嚷嚷,大门关着,里面的人顶着门,外面的人喊开门,里里外外隔着大门推推搡搡,门在剧烈地摇晃,双方僵持着。
一个时辰后,门开了。进来了一帮子人,不大一会,三姐就被人扶着往外走。经过小辉时,她拉起小辉的手,小辉跟着往外走。
夜色笼罩着天空,东边的太阳即将升起,层峦叠嶂的天际线,像被墨汁稀释的琉璃火,透出瓷青与橘红交织的曙光。
三姐松开了小辉的手,小辉接过马灯,双手托起,看着三姐随着人流消失在黎明前的夜幕之中。
送亲的人陆陆续续散去了,小辉还呆呆地站在村口。大姐友娴过来拉住小辉的手往回走,边走边说:“走!回家去,外面有寒气,小心着凉了!”这时,小辉发现大姐身边还跟着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大的男孩,是大姐的儿子欣乙,小辉大他月份,按辈份喊小辉小舅。就这样,大姐一手拉一个走进了里屋。
(http://www.aixiasw.com/book/gcggcg-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