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偷懒贪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偷懒贪玩

 

(五)捡粪

农村家的孩子是不吃闲饭的,再娇贵的孩子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辉的家务事不多,诸如放牛、拾粪、扯猪草这些事是少不了的。当然也免不了抽空偷玩。 拾粪这活,现在的年轻人是搞不明白的。可五十、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对这个应该不会陌生。叫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家家户户都是要积存农家肥的。

《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孙家考上大学的孙兰香,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子,在影视剧里不是也有帮父亲提粪筐的场景嘛!

少年小辉,父母安排的一个特别让他厌烦的事情之一便是拾粪了,这个拾粪在当地也叫拣粪。

拣粪时,左手提个竹筐,右手拿着粪勺,到村子的房前屋后,有时也到山坡子、树林子里去寻找猪啊、狗啊、猫啊拉的大便,收集到自家的化粪池里发酵作为农家肥。这个肥料不用花钱,是农村人种地要用的上好有机肥料。

拣的人多了,一次也拣不了多少,妈就告诉他,这个拾粪也有一些讲究。

首先,人要勤快,多走多转才有收获。

其次,要挑选时间。早上尽量早点,赶在别人出门前出门;中午别人休息时出门;晚饭期间出门。这三个时间段是拣粪的最佳时机。

按照这个办法,他试过,确实可以。可是,这个时候出门也就少了一些乐趣了,一个人在那里晃来晃去,十分冷清和无聊,坚持了几次之后,小辉就不搞了。

对于他而言,这拣粪的乐趣,其实在于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玩玩打打。

怎么办呢,在一起的人多了,也就不好拣粪了,这个筐子里总要有点东西吧!否则,回家也不好交差呀!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一合计,你拉我,我推你,翻墙爬到公社粮站的猪栏里去了。

那黄灿灿的猪粪顿时让小家伙们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好家伙!这粮站是用什么东西喂猪呀,怎么拉的粪便的颜色就是好看些呀!

掏完粪,小辉挺首了腰板,大摇大摆地回到家里,将一筐子粪放在了厕所旁边。

妈用赞许和好奇的眼光看看,说道:“粪倒是捡了不少,奇怪了!今天捡的粪怎么是一个颜色呢?是不是在哪里掏的,偷别人的东西的事可不能做啊!”

友宁往筐里瞅瞅,神秘地说道:“妈呀!他这就是掏的,是公社粮站的。我看到他们几个在粮站院墙上爬上爬下的,不是在掏别人家的粪,还能干什么?”

“你就喜欢告状,这猪粪不是别人家的,是粮店的,公家的,好不好!”小辉反驳道。

妈望着友宁,责怪地说:“该挨打的!你看到了,还让他们搞?小辉啊,你们咋就那么胆大呢!经过别人同意了没有?咋就不怕摔伤了呢?以后千万不要这么做了啊!”。

妈的话,小辉还是会听的,一般也不敢狡嘴。

这次,经伙伴们相互撺掇,偷了懒,掏了粪,受到了妈的责怪,他刚进门时的那股神气劲没了,这会只能一边听,一边点头了。

后来,粮店养猪的师傅知道了这个情况,到猪栏里清理猪粪的次数增加了,猪栏里积存的粪也很少了,小家伙们便逐渐不作指望,慢慢地也断了这个念想了。

(六)贪玩的时光

小的时候,家人对小辉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可以说做事凭兴趣,高兴就多做,做少了也不要紧。除了妈偶尔会轻言细语的责怪几句,其他人也大都不管,也管不了。

小辉的玩法可多了,最常玩乐的便是打乒乓球、滚铁圈、打纸片、玩自制的火炮木枪、打碑、跳房之类那个时代特有的玩法了。

打乒乓球是中国城乡比较普及的运动,不管条件好的还是条件差的,各有各的玩法,而且玩着玩着就上瘾了。

没钱买拍子,木板锯成拍子的形状照样可以玩,约上几个玩伴,在学校水泥乒乓球台子中间摆放一排砖头,当作球网,不管炎热的夏天还是北风嗖嗖呼叫的冬天,小伙伴们总能玩得不亦乐乎、津津有味。玩起来,忘记父母的叮嘱,忘记按时回家吃饭。

后来,小辉他们寻到公社财政所,看到一间大房,里面摆有带球网的乒乓球桌。经过默许,他们进去玩起来了,乒乓球打在木质台面上发出的声音,听起来舒服极了。

财政所里一个人看到他们玩的高兴,拿出塑胶球拍,丢在台桌上,自己也参与其中玩了起来。

小辉玩忘形了,连续几天没有按点回家。

有一次,他从窗户看到妈一边拿着线爬卷着线,一边东张西望。

糟了!一定是妈发现他近期活动有些反常,应该是亲自侦察来了。

他赶紧悄悄地顺着墙边溜了出去,绕道回到家中。

不一会,妈也不紧不慢地回来了,望着他笑笑说:“是不是当强盗去了呀?脸都红了,头上还出着汗呢?”

小辉吱唔着,没有像平常那样干脆利落地回答妈的问话。

妈好像看穿了小辉的心思,并没有多问,只是叫他赶紧吃饭。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放肆地疯玩了,每次回家总是讨好地凑近妈的身边,告诉她,今天捡了多少粪,做了多少事。 每次,妈总是笑着点点头,夸他几句:“嗯,小辉还是听话的!”

事情没有做多少,得到的表扬倒是不少。搞得小辉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后来,无论妈安排他做什么,小辉总能认真完成。心想,要对得起妈的夸奖。

后,小辉有些纳闷,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可她管教子女的水平并不低,知道怎么引导自己的孩子知错就改、自愿自觉。

妈是原则性很强的家庭妇女,教育小孩也讲究方式方法。除了原则性问题,她对小辉的教育是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不会轻易地批评或否定小辉。

如果非批评不可的话,她会有一个过渡,在批评前,必先表扬一下小辉的优点,再指出应该注意些什么,让他在受到批评时不至于太过抵触,好比中医治病,控制一定剂量,选择合适的时机一样。

后,小辉才明白,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用“阿伦森效应”来解释,在学术文献中也被称为“增减效应”。

这种先扬后抑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应用广泛,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同样管用。

小辉不明白的是,妈没有什么文化,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后来,小辉目睹了妈跟外婆相处的一些生活细节,才明白,妈身上的好多东西是外婆传承的,可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是多么厉害。

小辉一首对妈十分钦佩,可能是儿不嫌母丑,世上只有妈妈好吧。妈在他心中同样是无人能比,无可替代的。

小时候,小辉从外面回到家里,第一个要见的就是妈了,见不到妈的话,心里就空落落的紧张不安。

妈回到家,首先要问的也是小辉回来了没有。

到了该回来还不回来时,就要念叨着打发人或者亲自出去寻找了。

这大概就是母子连心,灵魂相通吧!

后的小辉,想起离世数十年的母亲,读到《劝孝歌》中“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畜”这些话语时,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和遗憾由然而生。

在身处逆境,意志消沉时,小辉会不自觉地想起妈的言行举止和辛苦劳作,不禁羞愧难当,在自责的同时,逐渐建立起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和斗志。


    (http://www.aixiasw.com/book/gcggcg-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