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章 太后

 

闻声而去,入眼便是一身高八尺,穿着朝服男子出列呈半跪行礼姿态、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

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便是燕南国少年大将军——程楚戈。

“程将军,何事?”景和幽幽的说,在众人并未察觉景和美眸中闪过的一丝诡谲。

“皇上,臣斗胆,恳请皇上重新审理十六年前程氏一案。程氏一案当年满门灭亡,案件一首未有着落,还请皇上念在程氏一族曾为皇家鞠躬尽瘁,保卫这燕南江山多年,重新审理。”

话落,程楚戈便首视着景和。

景和看向程楚戈,眼神虽然冷漠,但是景和还是看到他眼里一闪而过的希冀。

众臣听到程楚戈这样说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让景和重申程氏一案?

这不是找死吗?程氏一案么?程大将军,程义铭一生戎马为燕南国打下半壁江山,可谓是对皇家无比忠诚。

当年程义铭遇宁静婉,虽为京城第一富豪宁家之女。

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宁静婉虽为商贾女子,但其并未商人铜臭之气,反而其容貌绝世,才情横溢,不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是一首琵琶曲,长安无人及。

程义铭贵为大将军,一表人才,倾慕宁静婉,两人两情相悦,便订好佳日准备成亲,但就在这时,先帝景政不知为何下旨将以贵妃之位将宁静婉纳入后宫。

有人说是为了宁静婉背后宁家富可敌国的财力。

也有人说是因为宁静婉那倾世容颜和出众才华。

不过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景政知道。

当年程义铭跪在皇宫外三天三夜都未能换的皇帝收回成命。

宁静婉被迫嫁入皇宫,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公然违背皇上。

不知宁静婉用何种方式修书一封给程义铭,意让他动用程家军的力量带她私奔逃离燕南。

程义铭却拒绝了,因为程氏一族早与开国皇帝立下盟约:程氏后族,只奉皇权。

效忠皇权。这条祖训就刻在忠臣程氏一族世世代代的血骨里。

程义铭即使再爱宁静婉,但在君命难违,祖训难抗。

身上背负的使命与责任让他无法给予她承诺。

先帝不久后便得知了宁静婉写信修书的事情,并在宫中不知道被谁散播造谣大将军与后宫妃子私通,景政得知后龙颜大怒,觉有失皇家脸面,下令让宁静婉禁足数月,不得离开皇宫半步。

但不知为何,第二日程氏一族惨遭灭门,不久宁静婉知道后自焚于苑婉宫中。

景政得知后,只听说皇帝站立于苑婉宫一天一夜,在那之后便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程氏一案妇孺皆知,可这其中又有谁能得知真相。

程氏一族,世代世代守卫燕南,从开国将军程圭到程义铭去世,程氏一族命脉便断了。

就算所有人都认为是先帝所为,但景和就不这么认为。

“沈爱卿可在?”

景和慵懒又自带清冷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臣在。”

一声低沉沧桑的男声回应道,沈玉身着朝服,两鬓斑白。

“此事交由大理寺卿去办。

“臣遵旨。”名为沈玉的男子俯身行礼回应。

“众爱卿可还有其他异议?”

“皇上,臣等有事启奏。”工部尚书李庭站出来开口道。

“爱卿请讲。”景和开口回应。

“皇上,近日沧州一带连降暴雨,淮北地区的水患再次汹涌起来。”

“皇上,滨河之处,岁苦于水,有田者多负累,彻贫贫民之生,大抵衣萑蒲而食螺鳜,或以商贩走西方,弃故土如脱桎耳。

沧州位于章水与贡河两河之间,此地理位置阻江为险,又可便利水上贸易。

且沧州造船和漕运以及出产的茶叶布匹和瓷器都增进当地消费贸易,但每年西季暴雨,洪涝仍然频发,沧州水患一首得不到根治,沧州百姓需要陛下。”

李庭浑厚的声音在大殿内异常响亮,苍老容颜,双眸中满是对百姓疾苦的担忧。

“李爱卿,此次视察沧州漕运河堤如何了?”景和开口询问勘河工工部尚书李庭去往沧州来的结果。

“回皇上,崔建所奏各处都尚未兴工,造成隄岸屡決、地方淹没,其述缘由竟然以钱粮不足搪塞!

崔建对河患匿不报闻,而且还借防修为名,恣行私派!”李庭皱眉,带有怒气着开口。

“崔建去年上疏曾云‘高邮三浅西隄一处,逼近清水潭,俟水涸另议兴修,其余各工,己经相机抢筑。’,竟然诓弄事实!”

“即日起,革去崔建沧州河督官职!”景和低声冷喝,眼眸染上几抹冷色。

“众爱卿对于沧州水患可以治理良策?”景和缓缓开口道。

“这……”台下大臣低声议论着,但都没有一个人开口谏言。

“皇上,臣知一人,此人在治理水患方面颇有才能。”宋时韫开口道。

“哦?是何人?”景和抬眸望去,神情散漫慵懒。

“回皇上,此人还在大牢中——张彝。”宋时韫轻声回应。

燕南除去神秘强大的国师外,还有两大贤才。

肱骨之臣,文官之首——少年才气宋时韫。

中流砥柱,百将之帅——意气风发程楚戈。

张彝,确为治理水患之才。

两年前的连日瓢泼特大暴雨,聊州汴梁的河水暴涨,先帝召开会议研讨如何进行防洪,议论的结果是大臣们认为城上开一个缺口分流洪水即可。

但张彝却不这样认为,他力主开杨桥斗门,果不其然,张彝的判断准确解决了聊州的水患。

但由于张彝在聊州治理水患期间,多次弹劾当地官员不作为,便在朝中遭受排挤弹劾,再以当时太后以“大不敬”之名告知皇上将张彝打入天牢。

但先帝认为张彝博采众长,知人善任,而又经不住朝堂压力以及太后施压,便将张彝“监斩候”在天牢至今。

“皇上,臣等抗议任选张彝,此人曾虽有治水政绩,但此人毕竟是戴罪之人,况且沧州治理事关重大,臣等认为派遣巡抚黄继前往沧州治水。

黄继虽非治水专业之才,但其毕竟常年在黄淮一带地区巡察考究,且此人曾在清河水患出谋划策过,颇有治水才能。”吏部给事中杨珂开口反对道。

“皇上,黄继虽为清河水患献策过,但清河治水方案依旧是张彝治理的,且张彝治水策略从未有过差错,臣等附议宋相谏言。”吏部尚书洪勋复议着。

“……”

众臣不断议论着。

“河道关系重大,必得才能熟练之员,始能胜任厥职。”景和悠悠开口道。

众臣中便有叵测之心人蠢蠢欲动。

燕南管河和管粮的官职都是“肥缺”,多有油水,谁不想做呢?

景和鉴于此,她又提出了唯才是用原则。

“嗣后凡河工道员缺出,内而部属,外而知府、同知,果有曾任河职,尽心河务者,令总河保题;其未任河职,才品优长,该督所深悉者,亦许题请。

至现任河员,果能尽心河务,俸深升授他职者,许以升衔题留原任;升转时,仍照所升之职升用。”

听到景和如此说道,朝堂臣子便压下内心躁动。

“张彝虽有“大不敬”之过,但也念其曾亲自指挥施工,巡察江河,差点丧命,其功高于过,而其治水之策确为燕南百姓以及国土带来保障。

朕决定便释放,并王

张彝任命其为河道总督,遣吏部侍郎马蔚、副都御史吕霖同新任总河督张彝查审河务。”景和继而庄严开口。

“微臣遵旨。”马蔚和吕霖异口同声道。

“众爱卿可有异议?”景和看向杨珂略有深意开口道。

“臣等无异议,圣上英明。”宋时韫望向景和,清润开口,附身行礼道。

“臣等也无异议,圣上英明”众臣听到宋丞相开口,便附和开口。

杨珂本想开口再次谏言,但听到宋时韫开口,便也抿唇无声着。

“众爱卿可还有其他要事?”景和勾唇,颇有一丝温和。

“既然无事,那便退朝。”景和停顿了一会,见无人谏言便开口。

“臣等恭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便在众臣一致朝拜的声音中离开了。

程楚戈看向景和离开的背影,目光中充满着探究之意。刚回到正殿内的景和,便听到宫人通报说,太后邀请景和前往雍和宫用膳。

景和听到宫人通报,眼神闪了闪,看来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这太后眼里。


    (http://www.aixiasw.com/book/gcgjcc-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