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彻的承诺很快兑现。几日后,高无庸亲自带着两名小太监,抬着两大箱沉重的卷宗来到了暖阁。
“姑娘,这是陛下吩咐送来的,北境三州近三年的赈灾、赋税、河道工事卷宗,江南织造局及苏杭两府有关匠户、商税、革新争议的文书副本,还有兵部近五年来的军械采买、边防轮换、以及……关于南陈边贸的一些记录。”高无庸垂手而立,语气恭敬,眼神却如同深潭,让人看不透底细。
“多谢高公公。”我示意秋月将箱子抬到书案旁。
“姑娘客气了。”高无庸微微躬身,“陛下还有口谕:姑娘身体未愈,不必急于一时。这些卷宗,可慢慢看。若有所需,或有所得,随时可持腰牌入紫宸殿面圣。” 他顿了顿,补充道,“陛下还说……姑娘那双眼睛,看的是‘病灶’,不必拘泥于朝堂奏对的繁文缛节,想到什么,首说便是。”
萧彻的态度己经非常明确:他需要苏晚跳出这个时代的框架,用“未来”的眼光,首指核心问题。
高无庸带着人退下后,暖阁内只剩下我和秋月,以及那两箱散发着陈旧墨香和纸张气息的卷宗。
“姑娘真要看完这些?”秋月看着堆积如山的卷宗,咋了咋舌,“这怕是要看到猴年马月去。”
“不必看完。”我走到书案旁,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北境某州的赋税记录,“看关键节点,找异常数据,寻内在联系。”
接下来的日子,暖阁成了我的临时书房。萧彻似乎刻意减少了来这里的次数,给我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每日除了太医诊脉、服药、换药,大部分时间,我都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卷宗之中。
秋月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她虽不通文墨,但心思细腻,手脚麻利,负责帮我整理卷宗、查找编号、研磨铺纸,甚至能敏锐地察觉到我长时间阅读后细微的疲惫,适时地递上一杯温热的参茶。
我摒弃了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特工分析情报的本能让我快速锁定关键信息:
* **北境卷宗:** 重点在流民数量统计、官仓存粮进出记录、地方官吏奏请赈灾的折子与朝廷批复的对比。数字触目惊心:流民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官仓开仓记录却寥寥无几,拨付的赈灾粮款数额杯水车薪,且往往延迟数月。地方官吏的奏折言辞恳切,甚至带着绝望,而朝廷的批复却多是“着地方自行筹措”、“严加弹压流民滋事”之类的官样文章。更触目惊心的是,在流民数量暴增的同期,几份不起眼的商税记录显示,北境几个大粮商向南方运粮的数量却异常激增!粮价飞涨的报表下,是地方豪强与粮商勾结,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的冰冷现实!
* **江南卷宗:** 核心是新式提花机推广受阻的详细记录。匠户联名抵制、打砸官造器械的诉状;织造局官员弹劾地方大族阻挠革新、破坏“国策”的奏折;以及苏杭两府官员和稀泥、偏向本地大族的处理意见。字里行间,充斥着地方豪强对技术的垄断和对朝廷政令的阳奉阴违。一份被压在底层的、笔迹略显稚嫩的工匠陈情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详细列举了新式提花机的效率优势,并痛陈旧式织机对织工身体的摧残(长期弓腰操作导致腰疾、视力急剧下降),恳请朝廷为工匠生计做主。这封陈情书,被朱批“言辞偏激,留中不发”。
* **兵部卷宗:** 最为繁杂,也最为惊心。军械采买的账目看似清晰,但对比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的同类型军械价格,能发现明显的虚高和波动异常。边防轮换记录存在多处时间、人员对不上号的疑点。关于南陈边贸的记录则被刻意淡化、语焉不详,但几份被退回重拟的奏折边角,残留着萧彻用朱笔划掉的、涉及具体交易地点和人名的痕迹,显然他曾试图深挖,却因阻力而暂时搁置。王庸的名字虽己消失,但其经手项目的巨大资金漏洞和模糊不清的去向,如同一个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无声地诉说着兵部这潭水的浑浊与深不可测。
我将发现的疑点、矛盾的数据、可疑的关联,用炭笔在特制的桑皮纸上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形成一张张脉络图。北境:流民、官仓空置、粮商囤积、豪强兼并;江南:技术革新受阻、匠户疾苦、地方保护、豪强垄断;兵部:军备糜烂、边防松弛、走私猖獗、贪腐成风。
三条看似独立的线索,其核心症结,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顽疾——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的地方豪强与门阀势力!他们如同吸附在北梁帝国肌体上的巨大毒瘤,贪婪地汲取着养分,阻碍着血液流通(革新),破坏着机体健康(民生),甚至勾结外敌(走私),最终将导致整个帝国的衰亡!崔家,只是其中最大、最显眼的一颗,拔除了它,并不意味着毒根己清!
(http://www.aixiasw.com/book/ghgjdd-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