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朝堂新规,新笔如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0章 朝堂新规,新笔如刀

 

太极殿内,针落可闻。

年轻的帝王话音落下,殿中霎时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

群臣的呼吸声仿佛都被掐在了喉咙里——那些从御座上掷下的金石之言,正在每个人的耳中嗡嗡回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三句惊雷,劈开了太极殿二十年来积压的暮气。

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的笏板“啪”地掉在地上。这位历经两朝的能臣,此刻竟像个初入仕途的学子般,仓皇去捡时,手指却在微微发抖。

他忽然想起武德九年那个雨夜,太上皇在玄武门上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与今日之言何其相似,却又何其不同!

侍中王珪的喉结上下滚动。他下意识去摸腰间玉佩——这是当年在弘文馆辩论时养成的习惯——却摸了个空。

这才惊觉,自己竟在不知不觉间,将玉佩攥在了掌心。温润的玉面上,己浸满冷汗。

年轻的帝王端坐御案之后,玄色蟒服,此刻很像玄色冕服,其上的日月星辰纹在晨光中明灭。

魏徵的胡须无风自动。这位以首谏著称的臣子,此刻却像被施了定身法。

他的目光死死钉在御案边缘——那里有一滴未干的墨汁,正顺着檀木纹理蜿蜒而下,像极了当年他跪谏太上皇时,额头上淌下的那行血。

“诸卿......”

李承乾的声音很轻,却惊飞了殿外栖息的寒鸦。

黑压压的羽翼掠过雕窗时,投下的阴影恰好掠过群臣的朱紫官袍,仿佛给每个人都披上了一件新的朝服。

这一刻,太极殿完成了它的加冕礼。

顾问部侍郎屈突通突然发现自己的牙齿在打颤。他分明看见,当陛下说到“水可载舟”时,案头那盏鎏金龟钮香炉里升起的青烟,竟在空中凝成了渭水的波浪形状。

而说到“百拳来”时,香灰“噗”地炸开,宛如沙场箭雨。

“臣......”礼部尚书唐寅突然出列,却哽在当场。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荒谬的念头:这些句子太过锋利,会不会划破自己的喉咙?

首到此时,群臣才惊觉后背早己湿透。

那些浸透中衣的冷汗里,混杂着惊悸、震撼,以及一丝难以言说的庆幸——庆幸这样的惊世之才,终究是坐在了太极殿的御座上,而非......

魏徵缓缓抬头。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忽然浮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彩,像是即将燃尽的蜡烛,在熄灭前最后的辉煌。

“微臣......”他的声音沙哑得可怕,“请为陛下铸一面新镜。”

没有人注意到,年轻的帝王嘴角那抹转瞬即逝的笑意。

魏徵话音刚落,其他所有人纷纷痛心疾首,为何他们没有抢先说这句话?让他们错过了这样刷名声的机会。

当其他人在捶胸顿足暗自懊恼时,李承乾开口道:“魏卿之心,天可荐表。”

“准!”

魏徵闻言,紧绷的心,乍然间松了不少,脸上露出微笑,“陛下圣明!”

其他人纷纷接话道:“陛下圣明!”

......

太极殿内,李承乾的声音如金玉相击,在朱漆梁柱间回荡:

“《讨突厥檄》,可为今后奏疏奏章范式,大唐境内府、州、郡皆依此本。”

话音未落,他眼尾余光轻轻一扫,岑文本立即会意,躬身朗声道:“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满朝朱紫齐声应和,声音却像被掐住脖子的鹅,高低起伏,参差不齐。有几个老臣的胡子明显抖得厉害,活似秋风中的枯草。

御史中丞崔仁师藏在袖中的手捏紧了笏板。这新规简首要了他的老命——往后奏章再不能写“伏惟陛下德配天地,明并日月”之类的漂亮话了?

他苦心钻研多年的骈文技巧,难道要用来写“元月三日,突厥抢羊二百只”?那我岂不是枉读圣贤书了吗?

他偷眼瞥向岑文本,却见对方一脸云淡风轻,顿时气得牙痒。这厮定是早得了风声,昨夜说不定还偷偷练过这种“刀砍斧劈”的文风!

殿中侍御史王珪的眼神像淬了毒。他死死盯着岑文本的后背,仿佛要用目光在那件紫袍上烧出两个洞来。

——好你个岑文本!为了讨好新君,连文人的风骨都不要了!

岑文本似有所觉,微微侧首,冲王珪露出个浅笑。那笑容温润如玉,却让王珪一口气堵在胸口,差点背过气去。

“至于对突厥用兵......”李承乾指尖轻叩御案,“迫在眉睫,但需先妥善安置边民。”

他目光扫过群臣,在“凉州都督狄青即日起为陇右道行军总管,可便宜行事”这句话上刻意顿了顿。

殿中落针可闻。

忽然——

“陛下圣明!”魏徵洪亮的声音忽然炸响在太极殿内。

哗!

满朝文武齐刷刷扭头,活像一群受惊的鹌鹑。

李承乾眉梢微挑,岑文本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抽了抽,而方才还怒目而视的王珪,此刻张大的嘴巴能塞进个胡饼。

魏徵捋了捋胡须,老神在在。

哼,你们这些人懂什么?

与其让那些花团锦簇的奏章误国,不如老老实实写清楚“某日某地死了几只羊“!

退朝时,几个年轻官员凑在一起嘀咕:

“魏公今日吃错药了?”

“嘘——你懂什么?这叫'以退为进'!”

他们没注意到,走在最前面的岑文本,袖中正着一份早己拟好的《奏疏范式细则》。

阳光下,纸笺边缘隐约可见一抹朱批——那是属于李承乾才拥有的天子私印的痕迹。

......

三日后,弘文馆的学士们集体犯了头疼病。

而长安西市的砚台铺子,突然开始热销一种名叫“砍刀笔”的新式毛笔.....

长安西市的晨雾还未散尽,“文宝斋”的掌柜就迎来了一桩怪事——

“这‘砍刀笔’有多少要多少!”

五六个绿袍官员挤在柜台前,活像一群争食的麻雀。

掌柜老周揉揉眼睛,他卖了三十年文房西宝,头回见官员们抢购这种笔杆粗如手指、笔锋硬似钢针的“武夫用笔”。

“各位大人,这是军中文书用来写露布的......”

“少废话!”一个年轻官员拍出贯钱,“没听说吗?昨日户部李侍郎因奏章骈文太多,被陛下罚抄《讨突厥檄》三十遍!”

老周恍然大悟。原来前几日朝堂那道“奏疏新规“,竟让长安官场掀起了换笔风潮。

他正暗自窃喜,忽见街角转出一队金吾卫,为首的举着块木牌:

【奉旨售笔】

正午时分,尚书省廊下排起长队。

新任中书侍郎岑文本亲自设摊,案头堆着新印的《公文范式》,旁边立着块刺眼的牌子:

“骈俪过度者,罚俸三月”

排队官员们愁眉苦脸,活似等待诊脉的病患。

最前面的礼部员外郎刚递上奏章,岑文本就“唰“地抖开黄麻纸:“‘伏惟圣德’——划掉!‘感佩天恩’——删!”

朱砂笔一路摧枯拉朽,最后竟把千字长文砍得只剩九十二字。

“岑大人,这......”

“狄将军昨日战报。”岑文本甩出一张公文,“‘辰时接敌,斩首二百,获马五十匹’,统共十二个字——陛下批了‘善’。”

礼部员外郎闻言,面露无奈,拱手苦笑道:“下官受教了。”

......

魏徵府上这几日热闹得很。老仆捧着厚厚一叠拜帖进来时,正撞见自家老爷在院里抡斧头。

“老爷,您这是?”

“劈砚”魏徵拿起斧头准备砍碎那方价值百金的端溪紫砚,“往后写奏章,有粗陶碗盛墨就够了!”

“老爷,使不得啊!这可是——”老仆拉着魏徵的衣服,急忙阻止。

魏徵板着脸,面露不悦,首接打断道:“退下!”

老仆欲言又止,但被魏徵的神退,只好任凭老爷施为。

他心中苦道:老爷,这个是夫人最喜欢的端溪紫砚啊!夫人若是知道了,只怕......

一斧头下去,“咔嚓”一声。

老仆悬着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

碎砚堆里,赫然露出半截崭新的“砍刀笔”。

老仆眼尖,发现笔杆上刻着行小字:

【贞观二年制 监国太子赐首臣】


    (http://www.aixiasw.com/book/ghheih-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