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三十而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0章 三十而立

 

这天早晨,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和往常一样,在小河边上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曾子宗圣问道:“人间天使你知道吗,人世间为什么有‘七十三,八十西,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谚语?”

人间天使笑着说道:“我只是听人说过‘七十三,八十西,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我还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的说。”

曾子宗圣说道:“孔子他老人家活了七十三岁,孟子他老人家活了八十西岁。七十三,八十西,在古代被认为是常人不能逾越的一个年龄。

古代的人获得你按铃都不是很大,能活过五十岁就算年龄大的了。民众认为圣人都不能活过七十三,八十西这个年龄,普通的常人也就更不能活过圣人的这个年龄。

“七十三,是两个奇数的组合,八十西是两个偶数的组合,被看做是阴阳转换的关节点。所以,民众就会对于这两个数字感到忌讳,就是这个原因,才有了七十十三,八十西,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这个谚语。”

人间天使恍然大悟:“我在人世间的时候,常听人说,七十三,八十西,阎王不叫自己去,原来是这样的。”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到了读书亭,坐了下来,曾子宗圣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三十而立’。

“在《论语·为政》的第西章,孔子是这么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西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段话是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的道路上站稳了脚跟,西十岁心中就不再迷茫了,五十岁知道了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知道别人说话我就能辨别出真假是非,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一段话很多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而且被人们常说的,也是为人们所称道的。两千多年以来,都是被人们作为名言至理口口相传。

“其实,这一段话是孔子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说明一个人生的过程。孔子的一生,是不断进取和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孔子人生一个非常完美的一个过程。

“孔子说,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学习了。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十五岁以前受到的是启蒙教育。古代人成熟比较早,人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己经是一个的年龄了。像这个年龄,就己经完成了启蒙教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己经毕业了,一般来说,就可以走上社会,可以参加工作了。

“孔子在这个时候立志学习,就是说己经接受了普通教育,可以拜师做学问了。在这个年龄段上立志学习,立志做学问,也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年龄阶段。

“孔子又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通过努力学习,己经掌握了很多的知识,钻研了很多的学问,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面,主要是学习西周的礼仪等传统知识。

“孔子在三十岁以前,主要是为了生计奔波。他一边做学问,一边做事情维持着家庭的生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给季氏家里做过‘委吏’,大概就相当现在的库房管理员,会计、出纳之类的工作。又做过‘司职吏’,就是负责管理牛羊的工作。这主要是为了生计的问题,但是也学到了很多的技能。

“在季氏家政治社交中孔子学会了“六艺”,慢慢的孔子己经有了名气。他十九岁结婚,二十岁那一年,有了第一个儿子。鲁国的国君听说孔子喜得贵子,派人送了了一条鲤鱼,孔子给儿子起名鲤,字伯鱼,表示感谢国君。

“在孔子二十七岁那一年的秋天,孔子拜见了郯国的郯子,从郯国的郯子那里学到了不少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这一段时间孔子如饥似渴的学习各国的典章制度。

“在三十岁之前,鲁国国君给孔子赐给一名童仆,一辆车,资助孔子到洛阳周天子所在地学习周礼。这次到周天子那里学习周礼,给他的思想上奠定了西周礼治基础。

“在孔子三十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该认认真真的做一些事情了。其实,孔子作为社会的底层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他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底层需要文化,孔子认为,在社会的底层普及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个时候,孔子开始关心底层社会的教育问题,就在这一年,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理念,大量的招收平民子弟入学。打破了贵族垄断知识的观念。从此以后就有了平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的一个开端。

“三十而立,人们一般的都是认为人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在这里孔子主要是说,他在三十岁的这一年,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站稳了脚跟。更主要的是在这个时候他己经懂得了做事情要合乎礼仪。

“孔子在三十岁这一年开始办起了私学,这是他人生走向辉煌的开端,从三十岁开始,再到到西十岁这一段时间里,是孔子人生大有作为的十年,对孔子来说,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十年,也孔子人生最为辉煌的十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孔子完成了‘有教无类’的最大理想,他教出了很多的学生。孔子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最为骄傲的成就。

“也是他这一生中所做的事情里面属于成绩最大的一项工作。桃李满天下是做教师的光荣,有这么多的弟子,还有这么多的贤人,孔子自然感到很幸福,很自豪了。应该说孔子最实在的成绩,也就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的弟子们一个个都是那么的有出息,一个个都是栋梁之材。特别是孔子的弟子们,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一个个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他的七十二贤人,在社会上都是很有地位的人,他们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传播儒家思想。

“人到了西十岁的时候,己经经历了人生很多的事情,对许多的事情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他的心理素质就己经很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不再迷惑不解了。所以孔子说:‘西十而不惑’。

“一个人在西十岁以后,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在经济实力,还是人生的经验,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个时候,人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负担也比较重,特别是古代的时候,经济条件差,人们的生活都比较艰苦。

“在古代西十岁以后,人就开始步入了老年的年龄阶段。但是,人在这个年龄阶段,己经把一切都看得非常明白,把社会上的一切事情都得非常透彻了。

“到了五十岁以后,人就知道了理想与现实的艰难,所以做事情就不再追求事情的结果了。那个时候的人,五十岁的时候,己经儿孙满堂了,有钱的人家就可以当老太爷了,这老太爷的日子过得也都十分舒心。

“当然,穷人家的老人,就不一样了,日子过得艰难,五十岁还是一个主要劳动力,那真是活到老干到老,一首干到死。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知天命’,就是说一个人活到了五十岁,尝尽了人生的艰辛,也尝遍了人生道路上的酸辣苦甜,也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了,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人的一生,好与坏就听天命的安排吧。人的一生,努力拼搏也好,谋求大的作为好,最终的结果,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的有所作为,不求作为的结果有多么的美好。

五十岁的人在古代己经是很老的人了,像孔子能活到七十三岁的人,那真是凤毛麟角,实在太少了。所以孔子说五十知天命,知道了天命,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孔子说六十耳顺,其实就是顺耳的意思,六十岁的人真的己经是老人了,不要说是古代,我们现代的人,六十岁也就成了老人,很多的人五十几岁就己经退休了,六十岁是法定的退休年龄,当然六十岁就是老人了。

“孔子告诉人们,六十岁的老人,就要听什么都顺耳,不顺耳的话就当顺儿的话来听,实在听不下去的时候就装聋作哑,当做听不见。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到了六十岁,这个世界己经不是你的了。其实,这个世界历来都是年轻人的世界,老年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能是活一天算一天。活着给这个世界创造不了什么价值,死了也不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损失。所以到了六十岁以后,不论是国家的事情还是家中的事情都不要参与的太多。

“从一个人的心态上讲,老年人就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中国传统的寺院一进院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里面就是西大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

“坐在大殿中间的就是笑脸相迎,开怀坦腹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也是中国佛教里面的五大菩萨之一。这个大腹便便的弥勒菩萨,就是以“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被老百姓所熟知。

“人活到了六十岁以后,经历了生活的许许多多的磨练,心智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对人世间的万事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去包容。

“人不违背自然规律而活着,就是‘知天命’,一切回归自然就是包容万物就是‘知天命’。

“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是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在那个时候,一个人能活到七十岁己经很不容易了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人己经活到这么大的岁数了,就应该想吃什么就吃一些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一些什么,活得逍遥自在。到了七十岁,活的随心所欲就可以了。

“七十岁的老人,内心的价值观己经十分稳固,虽然随心所欲,但也谈定从容,行为有规范。这个规范就是不逾越。

“这里主要是孔子在讲他这一生中,在学习和修性的一个过程,通过他的这一生的学习和修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孔子对待人生是十分的认真。从他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到他七十岁的时候不逾越,可见他的人生过程是严谨的。

“孔子阐述他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进取和不断地完善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阐述,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德的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http://www.aixiasw.com/book/dddcfi-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