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匹夫不可夺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章 匹夫不可夺志

 

这天早晨,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迎着东方的日出,沿着顶山书院大道散步,走过了“范仲淹八角亭”以后,再往前走不很远,又见到了一个八角亭,走到跟前,只见这个八角亭上写着“顾炎武八角亭”,里面同样有神采奕奕的顾炎武塑像。

曾子宗圣说道:“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传统思想,顾炎武的名著《日知录》,深入的研究了儒家思想,并提出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思想,这一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道德和实践相结合。是儒家思想的治学和修身的一个主要的原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原文是这样说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段话的意思实说,国家不被颠覆,是执政者的事情,是吃肉的人的职责。而天下的兴盛。还是天下灭亡,这和老百姓都有很大的关系,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人间天使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人间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一句话。”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离开了“顾炎武八角亭”,来到了读书亭。他们坐下以后,曾子宗圣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匹夫不可夺志’。在《论语》十二章,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孔子的一条至理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作为一句醒世良言,被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所追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看起来是在说打仗的事情,其实是在讲人的气节的事情,在讲尽忠报国的事情,也是在讲维护国家尊严的事情。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春秋时期,大国一般有三个军,一个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匹夫指的是老百姓,应该指的是一般的普通人,包括所有的人。孔子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军队里面的将士。

“孔子在这里是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夺取三军主帅的生命,但是你夺不走将士们的志气。因为将士们的命运是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国家存在,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会幸福,这个国家不存在,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会跟着这个国家一起遭殃。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君能够实行‘德政’,很好地爱护自己国家的民众,能够给这个国家的民众带来幸福,民众就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政’的威力。

“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名言,千百年来激励多少英雄豪杰高喊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奔向战场,和敌人殊死战斗。

“孔子一首都是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胜败兴亡,主要依靠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无往而不胜。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也是一种‘忠’国、‘忠君’君的思想,也说了统治者‘以德治国’就会发挥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是统治者把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当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一致的时候,民众就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能够把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捆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以德治国’。

“这里孔子也是在说人生的价值问题,一个人生存在人类社会上,总是要干一些事情吧,只有干一些事情,自己活的才有意义。那么,干什么事情才活得有意义?孔子认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的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忠”国‘忠’君。

“我们都知道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按道理来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着悠久的历史上,在着悠久的历史当中,屈死的忠臣义士自然不在少数,但是唯独岳飞的名气之大,影响之广,无人可比。究其原因,还是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的西个大字‘精忠报国’。可见这‘精忠报国’是多么的受民众爱戴。

“孔子认为,对君王尽忠和报效国家是一致的,对君王尽忠就是报效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君王才能代表这个国家,而且只有君王才可以向全国发号施令。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家的君王没有了,这个国家就会被别的国家吞并,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亡国的国民命运是十分悲惨的,就会被战胜国分配给他们国家贵族做奴隶,奴隶就会任其驱使。奴隶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那个时候的国家、国君、国民的命运,应该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能轻视谁,对于任何一方的轻视,就会造成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孔子一首都是主张‘以德治国’,国家要保护民众利益,民众要维护国家的权威。

“孔子在这里也是在说人的气节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孔子看来,人可以没有生命,但是不能没有气节。一个人没有了气节,这个人就没有了根本,气节也是每一个人实现人生完美的必要的条件。

“北宋名将杨业,在和辽军作战中战败,绝食三日而死,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千百年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都是要死的,死和死大不一样,有的人死的猥猥琐琐,战战兢兢。可真正有气节的英雄好汉,死的表现形式是那么的大义凌然,死的豪气冲天。

“孔子一首在倡导着道德修养,说明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了远大的志向而为之奋斗终身的人,都是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人格完美的人。没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也就没有人格的塑造,就不可能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也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认为,孔子说的 ‘三军可夺帅’,意思就是说,三军不可夺帅,如果把帅夺走了,匹夫的志气也就没有了。

“也有人说,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夺帅’的意思是说,三军可以更换主帅,但是,匹夫不能没有志气。

“其实,孔子所说的‘夺帅’就是夺帅,就是说,三军可以被敌方夺取主帅的性命,但是夺不走将士们的志气。‘三军可夺帅’和更换主帅更不是一个意思。

“更换主帅是君王的权力,更换主帅和‘匹夫不可夺志’没有首接的关系。‘夺帅’是战争对方的作战的结果,主帅被敌方夺走了,自然会影响将士们的士气。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主帅被敌军夺走了,将士们的士气不能改变,只要将士们的士气还在,就能重振军威,以力再战,就有取胜的可能,‘哀兵必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孔子在这里还是在说‘以德治国’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国君的‘以德治国’,虽然三军的主帅都被敌军夺走了,但是将士们还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士气高涨。

“‘三军夺帅’是一种极其艰难的事情,自古到今,人们都知道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人实在不是很多,历史上能做到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人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人,项羽、李广、赵云、关羽、秦琼、薛仁贵,大家也只是这么说,是真的还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三军之中夺帅,那肯定不容易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夺帅是依靠外力来完成的,那就是说打仗有胜有败,打败了让对方把主帅夺走了,这虽然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北宋可是一个泱泱大国,实力雄厚,让金国把宋微宗和宋钦宗两个皇上以及皇室亲贵给夺走了。孔子说三军可夺帅,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可是,要想夺匹夫之志靠外力是完不成的。将士们的斗志,是一个内敛的功夫,也是长期修养的结果,也是‘精忠报国’的志向。

“孔子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才能完成的,但是己经成型的人格魅力,是靠外力是征服不了的。比如说文天祥就是一个成型的爱国志士。

“我们不说太远的,就说近一点的吧,就说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个英雄豪杰,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和敌人殊死战斗,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那种坚强的爱国精神,那种坚毅的人格魅力,是长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的,日本人的武力是万万征服不了的。

“孔子在这里也告诫人们,人格志向要比生命更加重要,一个人的尊严比生命更加可贵。这里指的是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的人。只有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才是一个不可夺志的人。

“一个人的志向和一个人的尊严,可以说是人类生命的自然,也可以说是人类自身修养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肆意侵犯和剥夺。当一个人的志向和尊严被别人无情剥夺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变生价值的第二位。一个人没有了尊严,要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孔子说每个人都要有道德的修养,要塑造人的最好的人的品格,孔子说的十分中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塑造,是一个人能够成为成功人士的必备的人格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尊严,当然是十分必要的。捍卫国家的尊严,要全国的人一起行动,齐心协力,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民族的尊严也是一样的,需要全民族来捍卫。

“国家的尊严需要全国人来捍卫,那么个人的尊严就需要国家来维护,如果每个民众的尊严得不到国家维护的时候,国家的尊严也就没有人去捍卫了,其实,也没有必要再捍卫了。

“比如说晚晴政府吧,那个时候,各国列强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杀人放火,为非作歹,以晚晴政府为代表的国家保护不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当然也就不会再捍卫晚清政府的尊严了,更不会用生命去保卫晚晴政府。晚晴政府的灭亡就成了定数。

“当全民的道德素质、教育素质普遍提高的时候,就会懂得尊严的重要性,就会懂得尊严是高贵的。人们就会把自己的尊严当生命一样的来维护,很多的人都会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在珍惜自己的人格。

“在孔子看来,当国家全力维护国民的尊严的时候,全民就会同心竭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人的尊严是国家给的,国家大于父母,尊严大于生命。

“比如说西汉时期的苏武牧羊的故事,他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在匈奴牧羊十九年,忠心永志不改。由于苏武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他们为什么能够永志不改,主要他们知道自己的尊严是国家给的,十分尊贵,是不容侮辱的。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气节是和国家的尊严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气节大于一切。

“一个人的尊严离开了国家的维护,就什么也不是了,留给他的就是任人践踏。比如说在日本人对我国实行亡国灭种的时候,全中国人民奋力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就是为了保卫国家,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也是维护民众自己的尊严。”


    (http://www.aixiasw.com/book/dddcfi-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