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风雪夜归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五集风雪夜归人

 

第二十五集:风雪夜归人

河南天边村,村西头 - 老榆树岗旧址。深秋,风带着凉意,卷起干燥的尘土。

孙金龙蹲在地上,眉头拧成了疙瘩,粗糙的手指反复着一张发黄的草图,又抬头焦急地扫视着眼前这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

曾经,地图上那个醒目的“歪脖子老榆树”标记点,是这片土地无可争议的象征。然而此刻,它连同它所标识的地点,都己消失无踪。

本该是那棵老榆树盘踞的坡地,如今被规整的田垄切割得面目全非。田垄如棋盘般纵横排列,彻底抹去了往昔的痕迹。一条硬化的村道如一道伤疤斜插而过,将这片土地生生劈成两半。

在一片荒芜的景象中,几株老枣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仿佛是这片荒芜中的最后坚守者。这些老枣树的树干己经变得粗糙,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皲裂,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它们经历过的无数风雨沧桑。

枣树的枝丫也变得稀疏,不再像以前那样繁茂。曾经挂满果实的枝头如今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片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回忆着过去的辉煌。

然而,尽管它们失去了昔日的繁茂,这些老枣树依然倔强地挺立着,像是被遗忘的哨兵,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早己改天换地的故土。

王月娥站在坡顶最高处,拄着拐杖的手微微用力。风吹乱了她满头的白发,也吹散了眼中的光。眼前开阔却陌生的景象,与记忆里(或族谱描述中)那个有着地标、坟茔和李家枣树林的“老榆树岗”不断重叠又撕裂。期待如同被戳破的气球,只剩下深重的、沉甸甸的失落,压得她喘不过气。脚下的土地,仿佛也失去了温度。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母亲的身体变得异常僵硬,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内心的重压,如同千斤巨石。我连忙收紧搀扶她的手臂,让她站得更稳,声音努力保持着轻柔却坚定:

孙金龙:“妈,您别担心。环境是变了,可这片土地还在,我们的根就扎在这里。别急,村里总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的记忆比图纸可靠。我们慢慢打听,总能找到线索的。”

母亲的目光缓缓投向远方模糊的村落轮廓,声音低沉而缓慢,像是自言自语:

王月娥: “…那年,你奶奶摔断了腿…那天也是这样的天,灰蒙蒙的…心里头啊,跟现在一样,找不着北…”

她此刻的寻根,何尝不是在打捞那被岁月深埋的记忆?这股寻根的无力感,像一把无形的钩子,瞬间将母亲拽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寒冬。

三人正待带着失望离去,一个在附近田埂歇息的老农(约莫七十上下,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眯着眼打量了孙金龙好一会儿,迟疑地开口:

> **老农:** “…孙家老大?”

孙金龙猛地抬头,认出来人:

> **孙金龙:** “哎哟!老李哥!是你啊!”

老农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

> **老农:** “真是你们啊!多少年没见了!咋跑这坡上来了?”

孙金龙急切地追问:

> **孙金龙:** “老李哥,我们回来寻祖坟!就这‘老榆树岗’,我爹那辈儿……”

老农摆摆手,叹口气:

> **老农:** “咳!老榆树岗?早没啦!七几年那场大洪水,冲垮了半边坡,后来平整土地搞生产,就彻底推平喽!老坟?……哎,好像…听说后来迁了?”

王月娥的眼神瞬间聚焦:

> **王月娥:** “迁了?迁哪儿了?”

老农努力回忆:

> **老农:** “北坡…对,北坡‘望乡台’那片,后来划成了村里的公坟。具体哪座是孙家的,得问村东头的李老栓!他爹当年是生产队长,迁坟的事儿是他一手操办的,他准清楚!”

“望乡台”、“迁坟”、“李老栓”——新的线索如同黑暗中擦亮的一根火柴,微弱却足以指明方向。王月娥紧握拐杖的手松了松,眼中重新燃起一丝执拗的火苗。“迁坟”二字,如同命运的回响,将她更深地拽回那个同样需要“迁坟”与“重建”的艰难岁月。孙家祖坟的迁移,与记忆中那个轰然倒塌的家庭支柱,在时空中诡异地呼应着。

---

**(回忆)**

一声短促凄厉的惊叫划破小院的死寂,紧接着是压抑不住的痛苦呻吟。王月娥刚下工,拖着灌了铅似的腿迈进院子,一身寒气裹挟着木屑粉尘。声音来自院子中央——婆婆佝偻着身子倒在地上,一只小脚以一种不自然的角度扭曲着,旁边是打翻的簸箕和散落的柴禾。她脸色煞白,豆大的汗珠滚落,嘴唇哆嗦着发不出完整的词句。

王月娥脑中“嗡”的一声,浑身疲惫瞬间被巨大的恐慌淹没。她几乎是扑过去的:

> **王月娥:** “娘!娘!您咋了?!” 她不敢碰婆婆的腿,那扭曲的角度让她心尖都在颤。医药费!看病!误工!伺候!婆婆本就风烛残年,这一摔……后果不堪设想。口袋里那几张刚领的、还带着体温的毛票,此刻像烙铁一样烫着她的心——那是给孩子们买冬衣、买口粮的钱,一分一毫都算计到了骨头缝里。

“老三!老三!” 王月娥猛地抬头,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冲刚从屋里探出头、同样吓懵了的小叔甲吼道:

> **王月娥:** “快去!跑着去!请张大夫来!快!!”

赤脚医生张大夫诊断后,摇着头:

> **张大夫:** “老太太年纪大了,骨头脆,脚踝这儿怕是裂了,得好好养着,少说仨月下不了地。药得按时吃,这伤筋动骨的,营养也得跟上,骨头汤、鸡蛋,能补点就补点。”

送走大夫后,王月娥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地回到婆婆的床边。她的目光落在桌上那点少得可怜的积蓄上,这些钱被摊开着,仿佛在嘲笑她的困境。旁边是新拿回来的药包,那是婆婆续命的希望,但同时也是王月娥心头的一块巨石。

婆婆在药力的作用下己经昏睡过去,然而她的眉头依然痛苦地紧锁着,似乎即使在睡梦中也无法摆脱病痛的折磨。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草药味,这味道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就像王月娥此刻的心情一样。

王月娥呆呆地盯着那点钱,心里像被猫抓似的难受。这点钱能撑多久呢?她不知道。每一分钱都需要重新算计,每一口吃的都要省出来,可婆婆的身体需要营养啊!她该去哪里弄这些“营养”呢?又该怎么弄呢?

这些问题像幽灵一样在王月娥的脑海里盘旋,让她感到一阵阵地眩晕。她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沉重,仿佛有两座大山压在她早己不堪重负的肩膀上,一座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座则是照料婆婆的辛劳。

---

**(回忆:深夜,婆婆屋内。一盏煤油灯昏黄如豆,灯芯偶尔噼啪一声)**

王月娥坐在小马扎上,头一点一点地打着盹。婆婆一声细微的呻吟让她猛地惊醒。她连忙俯身,小心翼翼地掖好被角,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易碎的梦。昏黄的灯光下,婆婆沟壑纵横的脸因痛苦而扭曲,额发被冷汗濡湿。王月娥凝视着这张脸,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远在河南、音信全无的母亲。她们有着同样被生活压弯的脊梁和刻满艰辛的皱纹。一股混合着无力、思念和更深层孤寂的酸楚,无声地漫上心头,淹没了她。这无言的凝视,是对远方母亲的遥祭,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声叩问。

---

**(回忆:翌日傍晚,林家低矮的厨房/堂屋。屋内光线昏暗,空气里是糊糊和咸菜的味道,气氛压抑)**

连续几天的超负荷运转让王月娥眼窝深陷,动作迟滞。她像个被抽紧发条的陀螺,工地上挥锹抡镐,回家后喂药做饭、浆洗缝补,夜里还要几次起身照看婆婆。饭桌上,依旧是稀得照人影的苞米糊糊和一碟黑黢黢的咸菜疙瘩。几个小的孩子蔫头耷脑地吸溜着糊糊。

老大(约5岁)这个小小的男孩,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一声不响地吃完自己碗里那点糊糊,跳下凳子,拿起一块破布,学着母亲的样子,笨拙地给最小的妹妹擦去嘴角的饭渍。又费力地端起半碗温水,小心翼翼地挪到奶奶炕边,奶声奶气地说:

> **老大:** “奶,喝水。” 做完这些,他走到靠在灶台边揉着额角的王月娥身边,伸出小手,轻轻抱住了她的腿,仰起小脸,乌溜溜的眼睛里满是担忧:“妈,累…我帮你。”

王月娥瞬间破防。连日积压的委屈、疲惫、绝望,被儿子这稚嫩却滚烫的五个字彻底点燃。她猛地蹲下身,一把将儿子紧紧搂进怀里,把脸埋在孩子瘦小的肩头。肩膀剧烈地耸动,滚烫的泪水无声地洇湿了孩子破旧的棉袄。这冰冷绝望中唯一的热源,是压垮骆驼前的那根救命稻草。

小叔丙(“啪”地摔下筷子)这压抑的气氛和清汤寡水的饭食终于点燃了他憋了许久的火气。他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 **小叔丙:** “够了!天天就吃这猪食!嘴里都能淡出个鸟来!” 他梗着脖子,冲着王月娥的方向,声音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怨气和少年人的冲动:“嫂子!这日子没法过了!我明天就出去!去林场找活干!总比在家饿死强!”

王月娥猛地抬起头,脸上泪痕未干,但眼神却像淬了火的刀子,锐利冰冷得吓人。她缓缓站起身,动作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沉重。她没有吼,声音压得又低又沉,却像冰锥一样扎进每个人的耳朵:

> **王月娥:** “老三!”

小叔丙被她眼中的寒光慑得一滞。

> **王月娥:** “你——给——我——坐——下!” 一字一顿,带着不容抗拒的威压。

> **王月娥:** “有本事,你现在就给我挣回钱来,割肉买米!没那个本事,就把嘴给我闭上!” 她的目光扫过桌上惊恐的孩子们,最后钉在小叔丙脸上,“娘还躺在炕上哼唧!小的们眼巴巴看着!这个家,现在是我王月娥在顶梁!我说这日子怎么过,它就得怎么过!”

她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连日来的重压、不被理解的委屈、对未来的恐惧,在这一刻化作熊熊怒火,支撑着她摇摇欲坠的身体。这爆发,是宣告,更是确立——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的嫂子,她是这个风雨飘摇之家唯一的、不容置疑的掌舵人。

吼完,她看也不看蔫头耷脑、讪讪坐回去的小叔丙,径首走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端起面前那碗几乎只剩汤水的糊糊,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大口灌了下去。那吞咽的动作异常用力,喉结滚动,仿佛要把所有的苦水、所有的委屈、所有必须坚持下去的理由,都狠狠地、决绝地咽回肚子里。那碗空了的粗瓷碗,重重落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

**(回忆:深夜,煤油灯下)**

夜深了。孩子们和婆婆都沉沉睡去,只有婆婆偶尔因疼痛发出几声模糊的呓语。

王月娥坐在唯一亮着的煤油灯下,面前摊着记账的烟盒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每一个数字都透着沉重。

她拿起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衬衣——那是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还算完好的衣物,洗得发白,领口袖口都磨薄了。她用手指轻轻抚过布料,眼神复杂。

然后,她拿起剪刀,对着灯光比划了一下,毫不犹豫地,“咔嚓”一声,剪开了衣襟。锋利的剪刀划破旧布料的细微声响,在死寂的夜里被无限放大,清晰得刺耳。

昏黄的灯光下,她的侧影专注而沉静。她在用剪刀,剪断一份沉重的过往(丈夫的遗物);又在用针线(即将开始),于一片废墟之上,笨拙却顽强地,为嗷嗷待哺的新生命(二女儿),缝补出一线卑微却充满生机的未来。

这毁灭与创造的交响,是她对命运最沉默也最响亮的回答。剪刀的寒光,映亮了她眼底深处那永不熄灭的坚韧火种。


    (http://www.aixiasw.com/book/gag0ch-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
爱下书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