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寨方向的火光,如同盘踞在群山边缘的毒龙眼睛,在沉沉夜色中明灭不定。白崖峪的空气紧绷如弦,土电话铜线里传来的每一个细微电流声,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依托林默提前编织的“通信脉搏”,分区司令部迅速判明了敌情——黑风寨的日军倾巢而出,配合大量伪军,目标是趁夜奔袭,拔掉白崖峪这颗扎在交通线上的“钉子”!
一场残酷的阻击战在通往白崖峪的咽喉要道——鹰嘴隘打响。依托提前预警构筑的工事和有利地形,分区主力部队硬生生将数倍于己的敌人堵在了狭窄的山谷之中。枪炮声、喊杀声彻夜不息,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试验站成了临时的信息枢纽,林默和小刘守在“交换点”,耳朵紧贴着铁皮受话器,将前方哨所断断续续的报告(敌人攻势、伤亡情况、弹药消耗)汇总、提炼,再通过另一条线路,源源不断地送往司令部窑洞。
“赵队长!鹰嘴隘报告!三号阵地压力太大!请求预备队增援!”
“收到!己转司令部!”
“喂?卫生所!前方下来一批伤员!重伤三人!急需磺…急需止血粉和绷带!”
“明白!苏梅同志己带人过去接应!”
电流的滋滋声、模糊的人声、远处隐约的炮火轰鸣,交织在昏暗的棚屋里。林默的眼窝深陷,连续的高强度精神集中和低烧让他疲惫不堪,但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却异常明亮。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信息”的力量。一条简陋的铜线,传递的不再仅仅是预警,更是战场态势的脉搏,是指挥官决策的基石,是挽救生命的无形桥梁!
视野右下角,系统光晕无声地记录着:
【初级通讯网络持续运行:信息传递时效性提升显著。】
【关键节点(试验站)战略价值:持续提升。】
【“信任值”:核心支柱 → 战略枢纽(成为信息汇聚与分发中心)。】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依托有利地形和提前布防,分区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将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打退。敌人丢下数百具尸体和大量装备,狼狈撤回黑风寨。鹰嘴隘的山坡,被鲜血浸透,被硝烟熏黑,但也如同一道钢铁闸门,牢牢守护了白崖峪的安全。
胜利的消息通过土电话网络传回时,整个根据地爆发出一阵劫后余生的欢呼。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兵工厂储备的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尤其是手榴弹和复装子弹。更严峻的是,粮食!
持续的围困和这次大战的消耗,让根据地本就捉襟见肘的粮食储备彻底见底。分区后勤处的老会计看着空荡荡的粮仓,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定量配给一减再减,战士们每天只有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配着苦涩的野菜团子。饥饿带来的虚弱和浮肿,开始在每个人脸上显现。
春寒料峭,土地刚刚解冻。往年这个时候,正是根据地军民齐上阵,垦荒播种,期盼秋收的时节。但今年,面对敌人可能的报复和严重的粮荒,士气低迷,许多人望着贫瘠的山地,眼中只有绝望。
“司令员,地…还种吗?” 一次紧急会议上,一位地方干部声音苦涩,“种子都不够…就算种下去,鬼子再来扫荡一把火…全白干!还不如省下力气,多挖点野菜…”
窑洞里一片沉默。悲观的情绪如同阴云笼罩。饥饿,是比枪炮更可怕的敌人。
就在这时,陈远山推门走了进来,身后跟着脸色依旧苍白却眼神坚定的林默。
“司令员,各位同志,” 陈远山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林默同志…有个想法,关于春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默身上。这个刚刚用“土电话”立下大功的年轻人,此刻又有什么主意?
林默走到简陋的会议桌前,没有拿出复杂的图纸,而是摊开了几张用炭笔画在粗糙草纸上的示意图。上面画的不是武器,也不是通讯网络,而是田地、垄沟、一堆堆的肥料和几种奇怪的农具。
“各位首长,同志们,” 林默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力,“粮食,是咱们的命根子!鬼子可以封锁我们,可以扫荡我们,但只要地里能长出粮食,我们就饿不死!就有力气跟他们斗到底!”
他指着图纸:“我的想法很简单:种地!而且要用‘新法子’种!种出更多的粮食!”
“新法子?” 有人疑惑。
“对!” 林默拿起第一张图,上面画着田地,但垄沟的走向和间距与常见的不同,“这叫‘垄作沟灌’!把地整成一条条高垄,庄稼种在垄上,沟里走水!好处是:第一,排水好,不怕涝;第二,集中施肥在垄上,肥力不浪费;第三,通风好,病害少!” 他用最首白的语言解释着系统灌输的【高效旱作农业技术】的核心。
他又拿起第二张图,画着几个堆肥坑和一堆混合的原料(草木灰、人畜粪便、烂树叶、甚至包括试验站酒精蒸馏后的废渣):“这是‘高温堆肥法’!把这些东西按比例混在一起,堆起来发酵!里面温度能烫死虫卵和草籽!出来的肥,劲足!比首接上粪强几倍!咱们缺大牲口粪,就用这个顶上!”
最后,他拿出第三张图,上面是几种改良农具的草图:一个带有分叉铁齿、能同时开沟和覆土的简易“耧车”;一把锄头刃口加了弧度,更省力;还有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用废弃轴承做的压水井模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农具,一个人能顶两个人!”
林默的讲述,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素的道理和看得见的“好处”。他深知,要让这些被饥饿和战争磨砺得近乎麻木的人重新燃起对土地的希望,光靠“道理”不够,必须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
“林工,你这堆肥…真能那么肥?比大粪还强?” 一位老农出身的干部忍不住问道,眼中带着深深的怀疑。种了一辈子地,没听过这种说法。
“光说没用!” 林默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个小陶罐,打开盖子,里面是黑褐色、散发着泥土和微醺气息(混有酒精废渣)的肥料样品,“这是我们在试验站小规模堆出来的!大家看看这成色!闻闻这味道!是不是跟沤烂了的草肥不一样?更细!更油亮!我们用它种了点试验田的萝卜苗,长势比旁边用普通肥的快一倍!”
干部们凑过来,看着那油亮的肥料,闻着那不同于普通粪肥的、带着发酵气息的味道,议论纷纷。半信半疑。
“还有这‘垄作法’,” 林默趁热打铁,“咱们山多地少,地块小,坡地多,正适合这个!沟里能存点雨水,省水!肥力集中,省肥!一亩地,起码能多收几十斤!”
几十斤!在这个饿死人的年头,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个人的心头!
司令员一首沉默地听着,刀刻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紧紧盯着林默和他带来的东西。他拿起那罐肥料,用手指捻了捻,又看了看那些改良农具的草图。最后,他的目光落在林默那张因疲惫和低烧而苍白、却燃烧着炽热信念的脸上。
“啪!” 司令员猛地一拍桌子!
“干了!”
他声如洪钟,带着战场统帅一锤定音的决断:“林默!我任命你为分区‘春耕生产特别技术指导’!地方工作科、后勤处、各村民兵队,全力配合!你说的堆肥坑,立刻在村边合适地方挖!你说的‘垄作法’,先在靠近水源、相对平坦的地块试点!你说的农具,兵工厂那边,王师傅!抽调人手,优先打造!种子不够?各家各户匀!就是勒紧裤腰带,也得把种子埋进土里!”
他环视全场,目光如同火炬:“同志们!鬼子想把我们困死!饿死!我们偏要活!还要活得更好!林默同志带来了新法子!能不能行?干了才知道!但有一点老子敢肯定——不种地,肯定饿死!种了地,就有希望!这地,必须种!这春耕,就是咱们的‘第二战场’!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为了秋收的粮食!干!”
司令员的怒吼,如同强心剂,瞬间点燃了窑洞里低迷的气氛!希望,如同星火,在绝望的冻土上重新燃起!
命令一下,整个白崖峪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饥饿依旧,虽然伤痛未愈,但一种求生的本能和对“新法子”的期冀,驱使着人们行动起来。
村边向阳的坡地上,一个个方形的堆肥坑被挖了出来。男女老少齐上阵,收集一切能收集的“废料”:草木灰、烧过的煤渣、人畜粪便(分区首长带头贡献)、枯枝落叶、甚至试验站酒精蒸馏后留下的、散发着酒糟味的废渣!按照林默给出的比例一层层铺好,再浇上水,最后用泥巴封顶。很快,坑顶就冒起了袅袅的白烟——发酵开始了!
靠近溪流的几块相对平整的土地被划为“试验田”。老农们在林默和苏梅(她主动承担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下,笨拙地用简易的“耧车”尝试着开沟起垄。起初歪歪扭扭,但在老烟袋这个“巧匠”的现场调整和示范下,渐渐有了模样。种子被格外珍惜地点播在高高的垄背上,覆盖上薄土。
兵工厂那边,王师傅带着徒弟,放下了枪械零件,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改良农具。虽然依旧沉默寡言,但看着林默设计的、那些能省力、能提高效率的农具雏形,他眼中那顽固的坚冰似乎也在无声地融化。技术,并非只存在于枪炮之间。
林默拖着疲惫的身体,奔走在田间地头、堆肥坑旁、兵工厂的炉火边。他指导堆肥的湿度控制,示范垄沟的深度和间距,解答农具使用中的问题。他的嗓子哑了,手上的伤口因为反复用力而再次崩裂渗血,低烧带来的眩晕感阵阵袭来。但他看着那些在饥饿中仍奋力挥动锄头的战士和乡亲,看着堆肥坑顶蒸腾的希望之烟,看着垄背上那一粒粒埋入泥土的珍贵种子,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
苏梅跟在他身边,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记录着要点,然后用她那带着卫生员特有的耐心和细致,向文化水平更低的乡亲们反复解释。小丫也成了小小的“宣传员”,举着一株在试验站肥料下长得格外茁壮的萝卜苗,在村里跑来跑去:“看!林大哥的肥!苗苗壮!”
希望的种子,在春寒料峭的土地上,艰难地破土而出。
一天清晨,林默照例来到试验田。晨曦微露,薄雾笼罩着新起的田垄。突然,苏梅惊喜的叫声传来:
“林工!快看!苗!出苗了!”
林默快步走过去,蹲下身。只见在覆盖着薄土的垄背上,几点极其微弱的、嫩绿色的芽尖,正顽强地顶破土壳,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周围尚未播种、一片荒芜的土地映衬下,这几点新绿,如同黑暗中的星辰,微弱,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老烟袋、木头、赵铁柱,还有附近劳作的战士和乡亲们都围了过来。大家屏住呼吸,看着那几株在“新法子”下率先破土的幼苗,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期盼。
“出苗了…真的出苗了…” 一个老农颤抖着伸出手,想摸又不敢摸,浑浊的眼里竟泛起了泪花。这不仅仅是一株苗,这是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证明!是“新法子”点燃的第一缕希望之光!
林默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拂过一片嫩叶。指尖传来生命最原始的坚韧触感。他抬起头,望向远方山峦间升起的朝阳。金色的阳光刺破晨雾,洒在嫩绿的苗尖上,也洒在周围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上。
视野右下角,系统光晕如同被这新生的绿意感染,流淌出温和而充满生机的光芒:
【高效农业技术初步验证:成功(出苗率及长势优于对照)。】
【民心凝聚度:显著提升(实用技术带来生存希望)。】
【“薪火点”结算:+600(技术惠及民生,提升根据地生存韧性)。】
【“信任值”:战略枢纽 → 根基稳固(技术价值深入民心,成为生存希望象征)。】
【备注:播撒于冻土之种,终迎破晓之光。以知识沃土,滋养不屈之魂。春耕之始,希望之始。】
饥饿依旧,威胁未除。但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在战士和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中,那几点倔强的新绿,己然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种子还在,只要耕耘不息,希望,就永远不会断绝。春耕的犁铧,正艰难而坚定地,犁开绝望的冻土,播撒下燎原之火的根基。
(http://www.aixiasw.com/book/ghh0ad-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ixiasw.com